2020 年终总结

天有不测,适者生存

2020,开年有惊喜,新冠来袭,从恐惧到接受到适应,一场天灾,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。行业也随之剧变,服务业受到极大冲击,在线业务异军突起,而业内也顺势大面积普及远程办公。这算是计算机行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吧,本来就趋向于在线协作的工作流程,极大的降低了远程办公的落地成本。我很幸运地在疫情刚刚起势时就转为居家工作了,这一点要感谢公司领导无心插柳的长远规划,这次亲历让我学到,未雨绸缪真的是很有道理的。在超乎想象的疫情影响下,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,力求在前所未有的危局中幸存,而其中的幸存者,无疑已经让自己的企业获得了珍贵的“免疫基因”。

工作之中

新的工作模式,带来无尽的挑战。好在船小好调头,在经验丰富的成员构成的精简的团队规模下,应对工作模式的调整,很快就找到了节奏,这再次印证了《人月神话》的观点。同时,迫于在线协作的工作模式,之前的一些模糊的工作流程得以清晰化,并落实在工作中,这算是顺势而行的偏得吧。

如何推进松散团队的工作

团队成员不再面对面工作,如何保证进度与质量?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。由于我们团队一直不推崇刻板的量化跟踪,所以我们通过里程碑节点约束项目进度的跟进,通过代码审查、单元测试来确保工程质量,即时视频沟通进行QA。这个工作流程并不是流行的DevOps工作流,实际上它介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与装备了DevOps工作流的敏捷开发模式之间,不完美,但有效。

如何应对意想外的bug

这是最折磨我们的难题,产品上线后发生异常,如何调查分析问题原因,如何回溯代码履历,如何避免后续工作不再出现类似问题?特别是当发现bug是由于疏忽引起的,那么它是怎么漏过重重审查的?每个问题都如同拷问灵魂,给客户解释的时候更是如芒在背。最终我们团队的应对方案是,调整工作流程,引入了更多的审查环节,这一点在我看来是一种退步,但是在特定的场景下,这实在是无奈之举;增强工作流的自动化程度,可以有工具辅助的,尽量避免人力完成,这样可以避免主观上的疏忽,也可以确保环节的可复用程度。

如何帮助团队完成积累

人都是在挫折中学着成长,而经验的积累都伴随着一次次难忘的试错。对于团队的培养,不能仅仅停留在“错题本”、再教育,而是要寻找自动化的监督纠正措施,这听起来不是很人性化,但人总会犯错的,机器虽然刻板,但至少客观,而这种工具化的积累,对于团队的意义不仅在于成长,更可以降低团队人员变动的风险。技术壁垒固然重要,防波堤也不能疏忽。

工作之余

由于时间充裕又自由,带来了很多方便,也伴随着很多困扰,拖延症简直病入膏肓,苦恼不已。其实,工作内容基本游刃有余,如果退守成果,自然平稳无事,但那样也太无聊了。作为多少还有点追求的我,就在努力与泄劲之间徘徊,在理想与幻想之间纠结,进退维谷。

如何做时间管理

回忆今年时间管理上的成败,树立目标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,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则是保持工作效率的关键。不同于在公司工作,在家工作获得了自由,但也引入了不确定,当总是有想不到的事情打断工作状态,真的是让人非常恼火的事情;同时,工作职能也一定程度割裂了工作的连贯性,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碎片时间。本来的习惯是建立自己的“里程碑”,以周为单位管理工作进度,而职能的变化导致这个周期显得过长,转而不得不将一天的工作分割成更细碎的“目标”,这样当进入一个新的时间碎片时,才能相对容易的衔接前后工作。可惜的是,这个方法应用到工作中,已经是接近年末了,可以想象全年大部分时间经历的煎熬。

如何保持热情

当工作内容趋近千篇一律,那么工作热情也会随之一落千丈。好在我对计算机的热情不减,对代码、设计的精益求精,对团队长期愿景的“盲目”乐观,让我很好的保持着工作的热情。其实简单说来,就是在自己热爱的领域不断突破心理舒适区。赶巧,朋友的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,大意是说“不要轻信鸡汤和鸡血,脱离了舒适区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不健康的”,这个说法我基本是赞成的,完全脱离舒适区的努力那是和自己过不去,想成功实在难如登天;但是困守舒适区内,或许可以有所精进,但也容易坐井观天。所以我觉得比较健康的形式是站在舒适区边缘迈出一步,这样才能不断开疆拓土,同时需要注意的是,在“充电”时,尽量让自己的知识成体系,跳离太远的学习,远水止不了近渴,收益太小,很容易丧失斗志。

瞎折腾

时间多了,2020年就成了玩乐“大年”,这一年不仅通关了多款游戏,也“烧”了好几款数码外设——蓝牙音箱、外接声卡、设备共享、鼠标微动,久违的“沉迷”感,满足。但时间就那么多,这么胡来的后果就是今年的读书、观影数量明显减少,算是有得有失,来年要调整一下平衡。

新年展望

2021年首先要祈祷疫情赶快结束,这场阴霾早已压得人喘不过气。闲暇时间还是要多读书,开阔视野、增长智慧,娱己助人两相宜。工作上希望保持热情与清醒,酝酿了快两年的作品也该走出下一步了,期待能够有个满意的结果。